车企营销半固态电池的窗口可能马上就要关闭了。
根据各大媒体的消息,为了防止市场混淆固态电池和半固态电池,有关部门正酝酿出台一个新文件,将“半固态电池”改名成“固液电池”。
现在新能源车上的电池无论是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都属于液态电池,即电解质呈液态。
对应的,固态电池指电解质为固态,而半固态电池则是电解质大部分都是固态,少量是液态。
固态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可以超过500Wh/kg,而液态电池能做到200Wh/kg就已经算是比较高了。
反应在新能源车上,就是固态电池可以带来更长的续航、更强的动力等,相信大家这两年大概率没少听过有关固态电池的新闻。
有了固态电池背书,半固态电池自然很容易就能给人营造出一种实力不凡的感觉,而这就让半固态成了一种营销香饽饽。
半固态电池上车记
早在2022年底,岚图就抢先行业很多步,率先给旗下的追光搭载了半固态电池。
但由于追光销量一般,半固态电池自然也没有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第一次在大众面前展现半固态电池实力的,其实是蔚来。
2023年12月,蔚来董事长李斌开着一辆搭载了150kWh电池包的ET7,从上海一路向南,开启了直播续航长测。
这块150kWh的电池包就是早在2021年NIO Day上,蔚来就发布过的半固态电池,其电池包能量密度为260Wh/kg。
当这块150kWh电池包剩余电量还剩3%时,李斌驾驶ET7已经开了1044km了。
续航长测到此结束,半固态电池也第一次在前后80多万人的围观下,展露了一下实力。
不过相对于半固态电池、260Wh/kg这些信息点,支撑ET7开上千公里的,150kWh的电池容量显然更加重要,而高能量密度则支撑的更多是保证电池体积不会过大,进而可以支持换电。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蔚来总裁秦力洪透露,蔚来150kWh电池包的成本相当于一辆ET5,可见成本之高。
但蔚来的150kWh电池包只租不卖,用户其实并不会对其成本有太高的感知。
真正让用户对半固态电池有真实成本感知的,其实是智己。
2024年5月,智己L6上市,顶配搭载了半固态电池,CLTC续航超1000km,价格达到32.59万,比没有搭载半固态电池的次顶配贵了整整4万。
与此同时,因为半固态电池的营销,智己联席CEO刘涛还跟前腾势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打了一波口水仗。
尽管智己L6顶配搭载的是半固态电池,但刘涛以及智己官方宣传中,都说是“超快充固态电池”。
赵长江于是发博表示“这个时候宣传半固态车用电池的就是在玩文字游戏”。
刘涛随即回应:“文字游戏不是我们擅长的,唯有技术创新迭代才能推动时代进步”。
不管智己有没有玩文字游戏,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它所背靠的上汽,的确用技术再次推动了半固态电池的上车,并且跨度还很大。
今年8月29日,全新MG4上市,这次价格就更便宜了,官方指导价10.28万就能买到全新MG4半固态安芯版,续航达到530km,并且半固态电池的液体含量只有5%。
安全方面,全新MG4的半固态电池成功通过了10 针穿刺试验和三向穿刺试验,而且MG还承诺,如果电池自燃,就赔付一台新车。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就参数表现来看,全新MG4搭载了53.9kWh半固态电池的版本,和搭载了53.9kWh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的版本,续航、电耗、充电时间等并没有什么区别。
综合这两年上车的历史来看,半固态电池还处于非常蛮荒的探索阶段,并且虽然顶着一个“固态”的名头,可实际能力也没有跟当下普遍应用的液态电池拉开明显的差距。
而固态电池尽管还完全没有上车,但它却比半固态电池还要显得烈火烹油,甚至看起来像是一场军备竞赛。
固态电池又有大突破
固态电池最近又突破了走向实用的最大瓶颈。
据《新华社》报道,我国科学家已经成功攻克全固态电池的“卡脖子”难关,同样是100公斤电池,以前最多跑500km,之后则有望突破1000km。
目前,固态电池常用的固体电解质是硫化物,它硬度偏高,而金属锂电极则又偏软。
所以当这两种材料贴合在一起时,接口处总是坑坑洼洼,非常影响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效率。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团队经过一番研究后发现,碘离子能够在接口处吸引锂离子,将坑坑洼洼的地方给填满,进而保证了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效率。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金属所还通过聚合材料,让电池即使弯折2万次、拧成麻花状都完好无损;
清华大学的科研团队则通过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能够防止高电压击穿电解质,进一步保证电池安全。
当然,轻舟仍然远没有驶过万重山。
从实验室走到工厂量产,还要克服许多难关,比如技术开发、配套供应链的完善、生产线的调整、良率的爬坡提升等等,无异于要爆发一场动力电池生产革命。
此外,最近也有一些车企披露了最新的固态电池进展。
丰田在这个月初就宣布要在2027-2028年推出全固态电池。
这也就是说,如果丰田没有画大饼,那么第一辆搭载全固态电池的量产车,距离现在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了。
然而,熟悉剧情的人应该还记得,丰田此前写下的年份其实是2026,现在其实已经悄悄往后推迟过了。
此外,奔驰在9月份用一辆搭载了固态电池的EQS测试车,在全程不充电的情况下,跨越欧洲三国,经过了不同气候和不同路况,共计行驶了1205km。
尽管车是测试车,固态电池也是未量产的状态,但就成绩本身来看,固态电池带给人的想象空间还是很美好的。
但想象从来都很容易美好,未来的现实究竟能不能令人满意,现在确实还要再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之前就曾说过:“如果用数字1到9,表示固态电池的技术和制造成熟度,当前行业最高水平只到了4左右,只是做出了一些器件样品,进行一些实验验证。”
我们也总结了一张各大车企固态电池的上车时间表,你也可以在评论区猜一猜,有哪些车企能按时“交作业”。
写在最后
无论是半固态电池,还是固态电池,目前仍然都处于比较早期的发展阶段。
而固态电池这两年几乎经历了一场“造神运动”,仿佛动力电池目前所遇到的一切问题,等到固态电池量产上车后都能迎刃而解,并且从此高枕无忧。
受固态电池的光环影响,半固态电池也受到市场青眼相加,并且目前已实现了初步的量产上车。
不过就实际应用来看,半固态电池尽管听起来跟固态电池非常接近,但综合实力相比固态电池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所以很难相提并论。
因此,半固态电池如果真的改名“固液电池”,那么的确是一件规范市场竞争,防止用户被“概念”误导的好事。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每日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