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背景下,盖世汽车基于对全国汽车供应链的深度梳理,选取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试图还原当前中国动力电池系统产业的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势
根据盖世全球汽车产业大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5年9月,全国范围内与动力电池系统相关的规上企业数量为4257家,涵盖电池PACK、电芯、BMS、正负极材料和隔膜等多个部分及其集成方案提供商。行业注册资本总额已突破9327亿元人民币,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行业正逐步迈向“规模化竞争”阶段,产业链逐渐形成系统化布局,技术创新与迭代步伐也愈加加快。
从地区分布来看,中国动力电池系统企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北方传统汽车基地构成了国内产业的核心版图。同时,海外市场也保持着一定规模,形成了全球供应链协同的格局。
在国内,广东省拥有1,020家动力电池系统相关企业,占全国总数的23.96%,依托珠三角新能源汽车及整车产业基础,动力电池相关配套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惠州仲恺高新区已形成完善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聚集了亿纬锂能、德赛电池、赣锋锂电、豪鹏国际等在内的90余家规上企业,涵盖电芯制造、PACK组装等关键环节,再到下游回收利用,都有相应产业覆盖。广州市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集聚了孚能科技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正加速打造区域新能源产业高地。
江苏省拥有700家企业,占比16.44%,借助长三角汽车产业带,形成了从电池PACK、电芯到BMS及材料等各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常州武进高新区汇聚了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龙头企业,已形成集研发、生产与配套于一体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溧阳自2012年起将绿色能源确立为重点产业方向,随着宁德时代长三角基地落户,溧阳迅速形成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带动产业产值突破1750亿元,动力电池规模位居全国县域首位。
浙江省拥有352家企业,占比8.27%,以杭州和宁波为主要集群,零部件配套能力突出,尤其在电池材料及配套服务方面具有优势。2025年9月8日,湖州南太湖新区成功签约力高新能长三角制造中心项目,将首先启动年产500万套新能源车载及储能相关组件生产项目。
山东省则拥有228家企业,占比5.36%,依托传统汽车制造基地,逐步向新能源及电池系统零部件方向扩展。安徽省则拥有221家企业,占比5.19%,依托本地产业基础,推动动力电池技术及应用的创新和发展。
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以89.83%的占比成为动力电池系统领域的主力军,反映出该领域市场化程度高、民间资本活跃的特点。外资企业占比3.64%,合资企业2.26%,国营企业0.96%,其他类型企业3.31%,形成了以本土民营资本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如宁德时代、弗迪电池等头部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据盖世汽车研究动力电池供应商装机量排行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宁德时代以157,698MWh装机量和40.9%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弗迪电池以 102,987MWh 装机量和26.7%市场份额紧随其后,二者形成 “双巨头” 竞争格局,在行业中占据核心地位。
从企业成立年限看,动力电池系统企业呈现 “成熟化” 特征,成立超过15年的企业占比37.51%,如国轩高科、欣旺达、亿纬锂能;10-15年的企业占比29.18%,如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两者合计达66.69%,表明市场主体以经验丰富的成熟企业为主,产业基础稳定。成立5-10年的企业占比23.14%,如弗迪电池、蜂巢能源、瑞浦兰钧、正力新能;5年以内的新兴企业占比8.86%,如吉曜通行、衢州极电,为市场注入新鲜活力。
从动力电池系统各细分领域发展态势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技术门槛高低不一,增长潜力也各有侧重。其中,电池模组领域共802家企业,占比18.84%,是产业中规模较大的细分领域之一,对组装精度、系统集成能力要求较高,需实现电芯的高效成组与安全管理,宁德时代、弗迪电池、中创新航等企业在此领域表现卓越。
电芯领域共450家,占比10.57%,是较为核心的细分领域之一,对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性能要求极高。国轩高科、欣旺达、亿纬锂能、吉曜通行等在该赛道占据技术高地。隔膜领域共309家企业,占比7.26%,作为电池核心材料之一,对透气性、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要求严苛,技术壁垒较高。安普鲁、SK新能源等企业在该赛道具备技术优势。
此外,Pack领域共240家,占比5.64%,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该领域增长潜力可观,企业需聚焦集成技术创新。弗迪电池、蜂巢能源、天津力神等企业在该赛道表现突出。另从市场主体战略布局来看,该领域车企自制化趋势已十分显著。据盖世汽车研究院2025年1-9月电池PACK供应商装机量数据显示,比亚迪的弗迪电池以31%的份额、2,710,480套装机量领跑;特斯拉的装机量为432,477套,占据5%的市场份额。此外,零跑汽车等车企自制PACK也占据3%份额。
汽车产业电动化浪潮,进一步催生动动力电池系统新需求。新能源汽车对电池能量密度、快充性能、循环寿命的要求持续升级,尤其是适配高端车型的三元锂电芯、大圆柱电池等新型电池领域,市场潜力突出,宁德时代、孚能科技、中创新航等企业已率先完成技术布局与产能储备。
同时,电池安全相关的热管理系统、BMS对电芯状态监测、热失控预防等技术要求极高,这些领域技术壁垒高企,不仅是保障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的核心抓手,更是推动国产替代与产业升级的关键突破口。其中,在BMS领域,弗迪电池、联合电子等已率先发力并取得进展。据盖世汽车研究院2025年1-9月BMS装机量数据显示,弗迪电池的装机量为2,756,216套;联合电子的装机量为678,569套。并且,据数据显示,车企追求 BMS 自主可控的趋势日益凸显,特斯拉装机量 432,477 套、零跑汽车 307,110 套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趋势。这类自主化布局不仅强化了车企对电池管理核心技术的掌控力,也为行业竞争格局注入了新变量。
综合以上市场概况,建议身处电池模组、Pack等规模型领域的企业,聚焦工艺升级与自动化改造,通过引进智能生产设备、优化组装流程等方式提升生产效率,同时深耕产品差异化创新,针对不同车型场景打造定制化解决方案,强化市场竞争力。
对于隔膜等材料技术密集型领域的企业,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重点攻克透气性、机械强度等核心性能优化难题,瞄准高端动力电池配套的增量市场,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升产品国产化替代能力,同时加强与电芯企业的协同研发,打造适配新型电池路线的专用材料产品。
新进入者或寻求转型的企业,可重点关注与高能量密度电池、智能管理相关的热管理系统、BMS等高增长细分市场,依托行业技术迭代趋势,加大核心技术研发与人才储备,精准卡位细分赛道痛点需求,通过差异化技术路线抢占市场先机,同时可借力车企自制化趋势,探索与整车企业的深度合作模式,构建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每日推荐
热门文章